经济管理学院

推广汉语与中国文化 大学生志愿者大有可为

  • 人浏览
  • 更新时间:2015/12/22 18:25:43

     主题为“适应需求,融合发展”的第十届全球孔子学院大会,12月6日在上海世博中心开幕。如今,正如习近平主席所指出:孔子学院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孔子学院创办十一年来,在中外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业已成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诚如刘延东副总理在本届全球孔子学院大会致辞所言:当今时代,世界各国日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文明交流互鉴的大趋势、中国与各国合作共赢的大潮流,为孔子学院发展带来难得历史机遇和广阔发展空间。
近年来,世界主要国家汉语学习人数正以每年50%甚至更快速度增长,汉语已经成为国际上学习人数增长最快的语言。 
     2014年,各国孔子学院举办各类文化活动2万多场。参加各类汉语考试学生数达70多万人次。 截止2013年年底,海外学汉语的人数达到了1.5亿。据介绍,汉语考试从1991年走出中国国门,128名新加坡考生参加,到2004年孔子学院成立时考生已达3万,到2013年底,包括对各国的认证考试、个性化考试、孔子学院/课堂测试、互联网在线测试、初级汉语考试等在内的各类汉语考试突破500万人次。
     与此同时,5000万海外侨胞和更多的外籍华人,在所侨居国或居住国建立了各类侨校5000多所和华文学校千余所。海外华文教育需求量日益增大。仅印度尼西亚的华文教师就存在十几万的缺口。看来,汉语国际推广事业确实迎来了很让人欣喜和乐观的愿景。
     大力实施汉语国际推广事业这一国家战略,进而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提高中国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这可以说是国内数以千计的高校当仁不让、责无旁贷的神圣使命。语言类院校更应成为其中的先头兵和主力军。
     如果说,建校50年的北京语言大学是一艘对外汉语教学和汉语国际推广事业的“旗舰”,那么,国内的综合性知名大学和十几所语言类大学也完全可以担当起推进汉语国际推广事业大踏步发展的尖兵。比如上海外国语大学等语言类多科性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等文科力量雄厚的综合性大学开展对外汉语教学事业都已经有30多年的历程了。
     汉语言和整个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和汉语国际推广事业,决不是像很多人以为的那样:只要是会说一口汉语,会写一手汉字,就可以立马上任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一个合格的汉语国际推广者,至少需要具备这样的条件,即知识面广,具有一定的外语能力,还必须掌握比较扎实的中国文化、现代汉语、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等。另外,必不可少的素质要求还包括:要具备对祖国的忠诚与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具有跨文化交流沟通的能力,善于和敢于参与中外语言文化深层次的交流、交融乃至交锋。从事汉语国际推广事业,是非常光荣的,一个合格乃至优秀的国际汉语推广工作者,就如同是一个个从事公共外交的“民间大使”,就如同是一张张熠熠发亮的“中国名片”,就如同是一本本内涵丰厚的“中国读本”,担负着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神圣使命。而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师或者说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者,决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
     国内目前有限的汉语教师资源,显然是无法满足汉语国际推广的需求的。笔者认为,在校大学生和来自其他各行各业的中青年志愿者,完全可以成为向世界推广和传播汉语的一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充满活力的生力军,从中培养汉语师资和汉语国际推广志愿者,应该可行。
     目前,汉语国际推广的“主战场”在国外。经过国内高校的精心培训,经过汉语国际推广专业硕士等较高层次的培养,我们的大学生志愿者完全可以承担并胜任赴海外开展汉语教学志愿工作的任务。在上海,目前每年都有几百名乃至近千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或其他专业硕博士研究生志愿者赴海外承担对外汉语教学志愿工作。但与实际需求相比,还是远远不够的。
     可否大胆地设想一下,最好能逐渐付诸实施,让数以百万计的大学生经过所在院校的专门培训后,加入到汉语国际推广事业的志愿者行列,一则传播汉语和中国文化,满足海外的学汉语需求;其次让中国志愿者精神弘扬在海外,对祖国对世界而言,都是功德无量的。热切盼望能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志愿者和其他方面有一定汉语教学水平的中青年志愿者发扬奉献精神,到国外广阔的汉语教学天地去,传播汉语,发展友谊,促进交流,为中国的和平崛起,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和人类的共同福祉作出贡献。这应该成为所有敢于为国担当、且符合汉语国际推广事业要求的大学生责无旁贷的光荣使命,这也是一项具有广阔前景的伟大事业。
     孔子学院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相信有了国内高校的共同参与和支持,有了数以百万的大学生“新鲜血液”的注入,我国的汉语国际推广事业一定会蓬勃发展,中国也一定可以借由孔子学院这一汉语与中国文化的推广平台,在21世纪的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
 
                                                              来自上海教育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