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学院

湖北省博物馆"接地气" 文物融入科技"活"起来

  • 人浏览
  • 更新时间:2017/4/9 20:48:30

    人民网武汉4月7日电 (肖璐欣) 一款“掌上智慧博物馆”APP涵盖了湖北省博物馆各个展馆的导游地图、参观路线和文物介绍,一部3D考古动画讲述了千年乐宫的奥秘,一个占地18平方米的“小木屋”内部蕴含了趣味盎然的多媒体游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和演示……湖北省博物馆越来越多的文物通过数字化传播方式或制作文化创意产品的方式真正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当中。
  融入科技 文物才能“动”起来
  近年来,湖北省故宫博物馆推出了一系列“脑洞大开”、令人惊喜的数字化创意产品。中国首部考古主题动画片《曾侯乙》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代表,使用3D技术复原了墓葬全景,以历史文献和考古研究为素材,再现了2400多年前曾国地下乐宫的全貌。是一部名副其实的少儿版“古墓探秘”,引导观众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走入古人的世界。
  除此之外,湖北省博物馆还自主研发的“掌上智慧博物馆”APP,设计了“小木屋公共文化空间”等项目。点开APP可以看到导览、馆藏精品、在线教育、娱乐和交流功能,参观者不仅可以立体的看到藏品的细节,还可以使用语音导览功能,了解藏品的用途、年代以及材质等历史,更可以通过APP“圈子”内进行互动交流。在“小木屋内”有亲子游戏、电影院、虚拟的考古冒险、专家现场有趣的考古讲解,深受年轻人和小朋友的喜爱。
  湖北省博物馆内数字化产品为何如此受追捧?“让文物‘动’起来,有温度、有情感,穿越时空更能引起共鸣;用社交平台活化传统文化,有传播、有碰撞,既富有时代气息,有意思,也饱含历史厚重感,有韵味。”一位参观者道出了其中的缘由。博物馆与互联网的结合迅速吸引新一代年轻粉丝,文创产品要跨界发展,不能只停留在一些元素的表面叠加,而要以文化为基因,以创意为翅膀,从传统的单一文化产品向多元化、高科技文化产业转型,拓展文化产业的内涵深度,增加其附加值与竞争力。
  融入生活 文物才能“活”起来
  在湖北省博物馆每天都会上演“千古绝响——曾侯乙编钟音乐会”,已成为湖北的一大文创品牌,将编钟文化与编钟音乐融入了百姓生活中。淡季每天演奏三场,旺季演奏四场,自2016年来曾侯乙编钟音乐会编排新曲目7首,并开发了原件编钟演奏的CD、全面曾侯乙编钟的DVD、CDROM,年均销售近万张。
  此外,“越王勾践书签”“楚文化丝巾”“复古铜书签尺”“复古铜冰箱特”等实用的文创产品也备受青睐。“就新开发的文化产品就有一百多种,加上之前的就有一千多种。”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方勤介绍。
  “如果文创产品只是简单复制文物,失去时代链接、缺少情感沟通,只能成为昂贵且千篇一律的纪念品。相反,文创产品融入生活,在注重文化属性的同时强调实用性、趣味性,更容易被现代人接受,文化才能找到持续生长的内在力量。”方勤说,让原本遥不可及之物变得可感可用,有使用才会有传承。
  管理接“地气” 发展接“俗气”
  博物馆该如何更好发展?如何让文物“活”起来,让文创“火”起来,让博物馆重获“新生”?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方勤在接受本网专访中提到,首先,让博物馆“活”起来,并不是让物体动起来就是“活”了,而是让人对博物馆更有兴趣,如何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策展中来很重要,现在博物馆做展览就只有博物馆自己人做策划,如何做大众喜爱的展览,需要建立一个机制来让社会大众参与到策展中来。
  “其次,在文创产品上,选取最具特色的文物元素很重要,为创意研发奠定良好基础;无论实体产品还是数字化产品,创新都不能浮于表面,而要抓住本质,融入生活,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层次再造,才能实现真正的超越。”方勤说。
  方勤认为,博物馆应该接“地气”服务于不同的人群,县级博物馆虽然在藏品数量上无法与国家或省级馆比,但其彰显了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厚重的民族文化底蕴,特别是来自当地民间的文物藏品,与地方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也是一些大馆所缺失的。有许多地方人甚至都不知道当地博物馆的存在,如果能做到精准服务人群,提高县级博物馆文物利用率,让文物“活”起来,将博物馆变成当地的一个文化景观,那这将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来源:人民网-湖北频道